淺談近視與預防 (近視、散光、遠視的原理)
淺談近視與預防 (近視、散光、遠視的原理)

什麼叫做近視?  

   眼睛的構造,最前面的是眼角膜,光線透過眼角膜折射後,再經過水晶體,光線會被聚焦到視網膜上,視網膜接受到這些光線的訊號後,透過視神經傳達到大腦,大腦接收到這些訊號,才轉換成我們所看到的影像。因此,在光的傳導路徑中,只要有任何地方發生了問題,對視力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。所以,我們的眼睛就像「照相機」般,照相機透過鏡頭,將光線聚焦在底片上面,就會形成我們看到的照片。

   眼睛也是與照相機有同樣的原理,將影像聚焦在我們的視網膜上,因此我們的視網膜就好比我們的底片,而我們的角膜及水晶體就如同鏡頭一般,最終就是要在視網膜上,呈現一個非常清晰的影像。
 

   其定義是指由無窮遠來的平行光線進入放鬆的眼睛,會被折射並在眼球內的視網膜的前方聚焦成像。光線聚焦成像的位置如果不在視網膜上,就會看不清楚。所以這樣的患者要用凹透鏡來矯正,利用光學的原理把聚焦成像的位置往後移到視網膜上。簡單的說,就是必須用凹透鏡來矯正才看得清楚的眼睛就是近視。

   所以同樣的原理,必須利用凸透鏡來矯正才看得清楚的眼睛就是遠視;必須用散光鏡片來矯正才看得清楚的眼睛就是散光(也有人稱之亂視)。

 

 

   近視的成因目前認為是多因性的,也就是很多原因加在一起而產生的。先天的因素例如遺傳等,爸爸媽媽有高度近視,小孩子自然比較容易會有近視。以現代的醫學而言,目前在這一方面我們比較沒有辦法做什麼,沒有好的治療方法。後天的因素例如生活環境與用眼習慣等都是造成近視的原因。生活環境狹小、長期近距離的用眼、用眼習慣不佳的人都必較容易近視。例如生活在大都市裏、太小就開始接觸電腦等近距離的活動、長時間用眼而且沒有適當的休息、喜歡在昏暗的燈光下看書、或趴在桌子看書等,都是造成近視的危險因子。

   衛生署一項從1986-2006年的視力調查顯示,1986年國小一年級學童的近視盛行率3%,但經過12年之後,這些人高中三年級的近視率已高達76.3%。至於,2006年國小一年級學童的近視率,也從1986年的3%增加到16%,高中三年級的近視率達85%。


   近視,在台灣及華人社會中,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。這主要是許多父母都抱著「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」的心態,小孩從小就開始上鋼琴班、英文班等才藝班,導致小孩從小就必須看近的東西,久而久之,近視的盛行率也就越來越高。小孩子本來就有無窮的潛力,當眼睛在沒有遭受太多外力的刺激下,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況,但到了高三升大學時,幾乎有80、90%的學生都有近視。

   可以靠藥物等方法去除的近視是屬於假性近視,一旦真的得到近視,是沒有辦法靠食物、藥物、或是其他物理保健的方法來讓它的消失的。如果進行到了高度近視,就比較麻煩了。常見的高度近視後遺症包括弱視、視網膜病變、視網膜剝離、青光眼等,由於不是本文的重點,所以不再贅述。

   預防重於治療,所以要從日常生活中著手,避免近視、或減少近視度數的增加。小朋友使用眼睛要每三十分鐘休息十分鐘,休息的時候要盡量看向遠方,愈遠愈好。如果有需要,休息之後再繼續用眼,也是三十分鐘休息十分鐘。看書的姿勢要好,眼睛距離書本三十到四十公分光線要充足,除了房間的日光燈以外,還要有穩定不會閃爍的檯燈(例如燈泡的光源就不會閃爍)。例如看書、看電腦、打電動玩具、學樂器(看樂譜)、學畫畫、看電視…等近距離的活動要有所節制。另外不要偏食、生活作息正常(熬夜上網對眼睛不好)、多利用假日到戶外走走,是保健眼睛不可或缺的要件。